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人才培训 >> 学员风采 >> 正文
王传林
发布时间:2014-09-23
 

历史遗留下来的60余万村级债务,是影响周家河村发展的一个巨大包袱,“村级运转难、经济发展难、实事兴办难”的“三难”现象,严重影响和制约着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华农大函授专修班学习后,王传林聆听教授的讲课,他深刻认识到: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已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是根本的出路。他也由此下定决心,要引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新突破。

周家河村曾是著名梨乡,为了让“老品牌”焕发生机,王传林多次外出考察,结合本地土壤气候条件,引进翠冠梨、蜜柚两种水果。村干部先带头承包,取得经验后,每名党员联系47户农户开展果树种植。村民每种一亩果树,村里就补贴100元,果树面积达到1500亩。  

随着村里投资将田间道路硬化,“开春种玉米,4月种毛豆,秋天种西瓜,冬天种果蔬”的套种模式顺利实行,全村一年四季都有产品上市。采购、种植、销售,农业生产三个关键环节缺一不可。周家河村成立合作社,在产前组织采购种苗、肥料,产中培训种植技术,产后再以保护价收购代销。20116月,村里毛豆成熟了,王传林四处考察谈价,合作社以每斤1元的保护价收购,5天将30多万斤毛豆销售一空,把多收益的8万多元退发给农户,每户又增收400多元。靠着新型的生态农业,去年全村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8700元,位列纱帽街之首。

在华农大专班函授汉南教学点学习中,王传林熟练掌握了现代管理知识,农业业务专业知识,他不断更新观念、开拓进取,引导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在“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汉南函授教学点这个平台上,王传林结识了许多和他一样来至最基层的村干部以及农民,有种大棚西瓜的,有种大棚蔬菜的,有搞养殖的,有种草莓的,有种甜玉米的等等,并且这些人的实际种养殖经验都是非常丰富的。面对这样好的学习交流机会王传林自然不会放过,当村里在农业生产上出现瓶颈难题时,那些丰富的经验都会起到及时的作用。

同时,王传林积极为群众宣传华农函授大专班上学到的科普知识和水产、果蔬技术。利用周家河村的远程教育系统与农家书屋,他坚持每周都向群众讲解随时遇到的农业技术问题。通过学习培训,村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当地村民积极配合村干部的规划,主动配合大队开展土地结构调整。

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状况。王传林立马做了两件事。一是盘活固定资产,化解村级债务。将原砖瓦厂、油厂等闲置固定资产变卖,收回土地后重新租赁给新引进的企业,获得资金50多万。二是开展招商引资,壮大集体经济。3年来,先后引进了3家实力雄厚的工业企业,年创利税近700万元。这样做不仅化解了历史遗留下来的村级债务,还积累了100多万的集体收入,为村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以前,周家河村交通不便,环境恶劣,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文化生活匮乏,行路难、生产难、饮水难、看病难、休闲难等现实问题长期制约着村级经济发展,严重影响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王传林决定从群众最切身、最关心的问题入手,通过办好一件件具体的实事,让群众满意。一是大力加强村湾道路建设。近年来,王传林结合农村家园建设行动计划,多方筹集资金130多万元,新修水泥公路6.8公里,2条通村主干道和24条通湾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化。二是切实加强农田水利建设。逐年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2011年,王传林争取到了468万元农田基础建设项目资金,用于沟渠改造和绿化,彻底解决群众生产难的问题。三是扎实开展农村改水工程。多方筹集资金,累计投入改水资金24万元,架设自来水管道9200米,如今,全村855名群众全部用上了干净的自来水。通过多年的环境整治和基础设施建设,周家河村的面貌焕然一新,田间沟成棱,地成块,路边有花,绿树成排。

在村级财务管理和村务公开的工作上,王传林首先是自己带头执行财经纪律,不乱花村集体的一分钱,对村里的各项大小开支,都必须通过村民代表、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后再实施,他始终认为手中的权力不是自己的,而是村民的,对村里一切事务都是村民说了算,对村里一切事务都要进行村务公开,使每个村民对村里的一切事务都了如指掌,在村任职以来,从未报销过一分钱的电话费和小车汽油费,通过自己严于律已,也在村两委班子中起到了带头作用,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周家河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结出硕果,三年来,村里没有发生一起刑事案件,没有一例集体和越级上访事件,处处呈现安定祥和的繁荣景象。

作为一名闯荡商海多年的生意人,王传林若不当这个“村官”,收入并不会减少,反而会免去不少烦心事。但用他的话说,“自己有产业,不在乎这点钱,帮村民致富最重要。”也是因此,5年来,他没在村里报销过1分钱的手机费、交通费。  

 王传林作出公开承诺:“要帮居民筹建农村新社区,让乡亲们住上2层楼的别墅。到2013年,让乡亲们的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2-2015

鄂ICP备130134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