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位置: 首  页 >> 专家信息 >> 正文
傅廷栋院士
发布时间:2011-07-18

傅廷栋,男,1938年9月生,广东郁南人。作物遗传育种学家,华中农业大学教授。1960年华中农业大学农学系毕业,1965年该校遗传育种专业研究生毕业,1981-1982年在德国Göttingen大学合作油菜育种研究。1995年5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2004年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TWAS,现称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现任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所长,全国和湖北省农学会常务理事,作物学报副主编,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协会油料作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农业部全国油料作物专家指导组组长,湖北省政府咨询委员,湖北省科协常委,作物遗传改良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油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国家油菜武汉改良分中心主任,瑞典SW AB油菜育种名誉顾问,国际油菜研究咨询理事会(GCIRC,巴黎)主席,第十二届国际油菜大会主席。

主要研究领域、内容及成果:

1、1975年,在国内首次育成甘蓝型油菜271等自交不亲和系及其杂交种,并育成自交不亲和系的保持系、恢复系,实现自交不亲和系“三系化”制种,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目前271等基因资源与瑞典SW AB签订了合同,进行育种和共同开发研究。

2、1972年,在国际上首次发现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Pol cms),被国际上认为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油菜雄性不育类型”(Fan and Stefansson,1986;McVetty,1987;Röbbelen,1991)。他及其研究组对Pol cms的遗传、分类、恢复基因分布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在深度、广度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1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Pol cms被国内外广泛应用于育种实践,1985-94年加、澳、中、印、丹共审定(注册)22个油菜三系杂种,17个注明不育系来源,有13个是利用Pol cms育成的。2001年美国种植(共约1500万亩)的油菜品种61%为Pol cms杂交种。目前中国种植的油菜三系杂种中,50%以上仍为各单位用Pol cms育成的杂交种。Pol cms还被国内外转育到大白菜(陕西)、小白菜(江苏)、青花菜(Yorrow)、红菜苔(湖北)等十字花科蔬菜上,湖北省审定的“红杂50”、“红杂60”等3个红菜苔杂交种就是用Pol cms育成的,说明Pol cms不但对油菜,而且对上述蔬菜的杂种优势利用也作出了重要贡献。1999年在芥菜中发现一个与Pol cms、Ogu cms(萝卜质不育)等完全不同、而不育性十分稳定的新型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0-6-102A,2006年3月通过湖北省科技成果鉴定,正在应用于十字花科作物育种实践,与这一材料相关的技术申请了5个发明专利。

3、1992年育成我国第一个油菜低芥酸三系杂种华杂2号并大面积推广,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此后还育成华杂3号(湖北审定)、华杂4号(湖北、河南、安徽及国家审定)、华协一号(甘肃、新疆及国家审定)、华杂7号(国家审定)、新油16号(新疆审定)、华皖油3号(安徽审定)、华协102(安徽审定)、饲油1号(甘肃审定)等优质、双低(低芥酸、低硫苷)杂交种,累计推广面积7500多万亩。据农业部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公布,华杂4号是我国2001-2004年推广面积最大的油菜品种。

4、开展了“西北地区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研究”,育成我国第一个适用于麦后复种饲料油菜的专用双低杂交种“饲油1号”,与甘肃省农牧厅技术推广总站及全国农业推广服务中心合作,在甘肃、内蒙、新疆进行中试、示范,于2000年和2003年分别通过甘肃省和农业部科教司的科技成果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复种饲料油菜,70多天时间亩产青饲料达3-4吨,既不影响粮食生产,又充足利用8-10月的光、热、水资源,对解决西北冬春饲料缺乏,预防冬季雪灾,减少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有重要现实意义,为西部农业开发探索了新的途径,累计示范面积超过60万亩。

5、培养了20多名硕士、博士研究生。著有“杂交油菜的育种与利用”等专著,发表论文80多篇,其中在SCI刊源杂志发表19篇,被引用近200次。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油菜起源中心与三系选育有密切关系”、“主效基因控制的优质性状绝大部分为隐性性状;抗病性则相反,主效基因控制的抗病性,绝大部分为显性性状”、“杂交油菜的‘源、库’是过剩的,要进一步提高杂交种产量,要协调‘流’的问题”等观点,得到国内外同行较高的评价。

中国·湖北·武汉 南湖狮子山街一号 版权所有:华中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 2012-2015

鄂ICP备13013419-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