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7日,站在自家的稻田边,眼看第二季再生稻丰收在望,湖北省黄梅县苦竹乡油铺街村贫困户程宇鹏兴奋不已,“再生稻真是好,一种双收投入少,米质优良产量高。大灾之年能有好收成,靠的就是工作队!”
程宇鹏口中的工作队就是由湖北省选派的华中农业大学驻农村工作队。2015年10月8日进村,集中5年时间,开展精准扶贫、“三万”活动和新农村建设。
精准识贫:贫困户变了70%,却无一户上访
油铺街村地处大别山南麓,是省建档立卡的贫困村。村里“贫”在经济,更“困”在思想。村集体没有任何产业,却负债40余万。由于历史原因,村支书长期空缺,村里长期处在一种不稳定、不信任、不支持、不和谐的状态,村里开会议事经常变成拍桌子、摔板凳,不欢而散。
来村第一天,工作队吃了个“闭门羹”。落成不久的村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大门紧闭,屋内屋外堆满了粮食,会议桌上满是灰尘。“服务中心”成了一个鲜有人问津的地方。
“俯下身子,放下架子,从开门办公开始,认真倾听村民的呼声”, 华中农业大学学校办公室副主任,驻村工作队队长付军对同行的两名工作队员说,工作队不是“永久”牌,但肯定也不是“飞鸽”牌,要做“格力”牌,实打实地真扶贫、扶真贫。
想要扶真贫,先要做到精准识别,找准真正的扶贫脱贫对象。
哪些家是贫困户,村里以往有份名单,是2013年村干部凭“印象”定出来的,不够科学准确。为了此事,村民时有上访。
工作队一来,决定挨家逐户上门摸清农户家庭人口、生产经营和经济情况等信息,分成三组,用了一周的时间走访完了全村9个小组、320户农户。在农户普查基础上,结合贫困户认定的纳入和排除条件标准,“按标施保”,组织村民小组评议、村民代表投票,重新评定贫困户62户159人。
苦竹乡农业干事胡记先兼任本村支书,他的姐姐家庭经济也不宽裕,经村民代表投票被初步认定为贫困户,但公示时有个别村民反映她的儿子有辆汽车,按标准应该被排除资格。工作队进行了调查,她的儿子确实有一辆不值钱的二手汽车,于是严格按照标准取消了她的贫困户资格,并请胡记先做好他姐姐的思想工作。她的姐姐有了意见,“那个破车也叫车?有个干部弟弟还不如没有。”
上门识贫、民主评议后重新认定的贫困户与原名单相比变了70%,却无一户上访。扎实的工作受到黄梅县委领导表扬,留下“产业发展看老铺,精准识别看油铺”的口碑。
去年年底,工作队完成所有贫困户建档立卡,摸准了贫困户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建立了贫困户结对帮扶工作机制,工作队队员、县乡干部、村干部每人负责一到三户,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不脱贫、不脱钩。
产业扶贫:打赤脚下田浇水 搬鸡苗到半夜2点
产业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是精准扶贫的治本之策。2015年12月,华中农业大学姚江林副校长带领学校教授专家组进村实地考察,为村里产业发展“问诊把脉开药方”。
经过充分论证,决定依靠“青山绿水”,试点再生稻种植,发展纯生态土鸡养殖,并支持谦益生态农业合作社发展有机稻米种植。
谁来种、谁来养?如何种、如何养?问题又摆在了工作队的案头。
有村民问,“再生稻包不包产量?每亩田包1000斤产量,我们就种。”有村民说,“养鸡子风险大,赔了怎么办?”
为了调动起村民积极性,工作队拉着专家先后三次再进村,手把手地给农民传技术;带着村民到外县考察,实地看产量、算收益。华中农大也立项支持15万元,安排湖北省再生稻技术集成创新团队岗位专家黄见良教授、湖北省地方鸡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龚炎长定点联系,全程帮扶。
油铺街村的“产业”张罗起来了。首期试点种植再生稻21亩,带动10户农户参与种植,50余户农户接受技术指导。占地60亩、首期容量3000羽的土鸡养殖场舍建设完成,以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占股80%、村集体占股20%的模式开展土鸡养殖。村集体开始有了“造血”功能。
刚移栽过来的秧苗由于温度高,练秧长势不理想,付军和工作队两位小伙朱志军、严文高一起打赤脚下田浇了一周的水,保证了秧苗达到机插要求。鸡苗选育时,工作队帮着合作社把鸡苗从蕲春县运回村里,一直张罗到半夜2点钟,晚饭都顾不上吃。工作队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与村干部同学习、同工作的实际行动,逐渐得到村干部和大部分村民的认可。
“是工作队给了村民一个‘胆识’”,村里的老支书柳树春说,“把村里从‘一盘沙打小算盘’变成‘一股绳办大事情’,工作队干成了!”。
教育扶贫:对农村留守儿童最好的关爱
采访中,记者发现,曾经冷冷清清的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热闹起来了。
每天下午,“4点半学校”在服务中心会议室里准时开课,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4名大学生社工以兴趣班、集体游戏等形式,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和素质拓展。晚上7点半,灯光亮起、音乐响起,服务中心前的空地上留守妇女们跳起了广场舞。
这只是变化的一个缩影。
扶贫先扶智,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来村伊始,工作队走访了油铺村中心小学,校长柳国喜列出了学校贫困学生多、缺少体育用品、教师办公桌椅破旧、教师培训不足、第二课堂教学师资缺乏等五点困难。工作队记在心头,经多方联系,华中农大和社会爱心组织送来了新的桌椅和图书、体育文化用品,部分教职工结对资助了19名建档立卡贫困学生。在“社工+义工”双工服务模式精神的指导下,4名社工和38名大学生志愿者先后开展了为期4个月的支教活动,紧紧围绕留守儿童成长中所面临的需求和问题开展针对性的服务。
校长柳国喜说,“这是对农村孩子最好的关爱,是农村儿童本来享受不到的教育资源。”
悄然改变:办成了很多“以前没有过的事情”
“失修多年的东西干渠沟渠重新疏浚了,大旱之季水田有保障”“通组公路土坯夯好了,就等着硬化”“屋边有了垃圾箱,房前屋后、河边道路的环境卫生有人理”“送医药下乡,家门口可以体检”,工作队办成的一件件实事,被村民看在眼中,记在心里,化为了对工作队的肯定,更上升为了对学校的认可。这背后,是华中农业大学学校领导直接关心、指导工作队工作的结果,是全校20余个部门和单位对驻点村提供帮扶的结果。
64岁的村主任柳武装说,“工作队办成的这些事,一桩桩、一件件,都是以前没有过的事。这样的干部,这样的工作队,让村民服气,更是老百姓的福气!”
苦竹乡的党委书记朱敏深有感触地说,“一年的实践证明,华中农大的工作队,思路清晰、举措有力、效果明显,是实实在在的工作队,是真正带着使命扶贫、带着感情扶贫、带着责任扶贫的工作队。这样的工作队,群众认可,地方欢迎!”
报道链接:http://www.hb.chinanews.com/news/2016/0929/261046.html?qq-pf-to=pcqq.c2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