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条件建设
基地位于粮食主产区花桥镇境内,距沪渝高速公路花桥站入口处仅2公里,交通便利。自2009年以来,华中农业大学共投入基地建设经费520万元,武穴市农业局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1000万元,双方共投入经费1520万元用于基地房屋修建和改造、农田田埂硬化和排灌沟渠改造、基地生活设施与实验条件建设等。现建有办公楼600平米、学生宿舍800平米,配套建设了食堂和运动场。目前可同时接纳100名工作人员和学生入驻。建有小型实验室,配备了全自动气象站、大气沉降收集系统、温室气体收集器、土壤分析、植物生理分析(Licor-3100叶面积仪、Sunscan冠层分析仪和SPAD等)、大型干燥箱、光照培养箱、粉样机、电子分析天平等仪器和相关的作物种收机械设备,能基本满足技术创新与示范的需要。建有80平米的培训教室,配备有多媒体设备和网络连接。示范基地园区规划面积10000亩,目前采取租赁、联合等方式,集中连片1000亩作为核心试验示范区。
基地现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5人,其中正高级职称2人,高级职称5人,中级职称8人。2011年,被共青团中央和农业部共同确定为首批“全国青少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2013年,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成立“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同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民田间学校”;2014年,被华中农业大学确定为“现代农业研究生实习基地”、“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2011年全省优质稻现场会、2012年全省秋播现场会、2014年全省粮食增产模式攻关推进现场会分别在武穴召开,该基地作为主要参观现场,得到了各级各地领导的肯定和好评。
(二)专家队伍建设
1.学校主要科技人员
主要包括植物科技学院和农业部华中作物生理生态与栽培重点开放实验室研究人员10多人,主要包括:
曹凑贵课题组(包括曹凑贵、汪金平、李成芳):专业为作物生态学、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参与油稻免耕栽培技术示范、轻简栽培技术示范等;
黄见良课题组(包括黄见良、崔克辉、聂立孝):专业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生理学等,主要参与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实时实地养分管理技术示范、水稻养分和水分高效栽培技术示范等;
彭少兵课题组(包括彭少兵、李勇、王飞):专业为作物高产生理与栽培管理、作物营养生理与养分管理、水稻光合作用与水分生理、全球气候变化与逆境生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主要研发出第二代再生稻水稻收割机械并用于实际生产、筛选出适合湖北省主要水稻种植区一种两收的高产优质品种,提出相应的品种特性;应用全程机械化“一种两收”技术模式;
吴江生课题组(包括吴江生、周广生、胡立勇):专业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进行油菜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杨国正课题组(包括杨国正等):专业为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主要进行棉花高产栽培技术示范;
姜道宏课题组(包括姜道宏、李国庆等):专业为植物病理,主要开展油菜病害防治;
李建洪课题组(包括李建洪等):专业为植物化学保护,主要开展病虫害化学控制。
2.地方骨干科技推广人员
当地科技推广人员共7人,主要包括:
梅金先:武穴市农业局局长,正高级农艺师,植物科技学院特聘研究员。主要负责水稻高产技术示范、油-稻免耕栽培技术示范与推广;
周灿金:高级农艺师。主要负责水稻、油菜、棉花高产技术示范与推广;
宋志红:大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站长,农艺师。主要负责中稻高产技术示范与推广,负责示范区用地用工协调工作;
夏志涛、张超,吴海亚、李艳君:大金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农技员,主要参与技术示范与推广。
(三)运行机制建设
基地建设由华中农业大学主持,武穴市农业局和地方政府提供条件保障,通过整合各类项目资源,实现高校、科研院所、省市农技推广部门和相关企业共享基地平台,联合开展科技攻关与创新、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培养等工作,考核机制以支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主要评价指标的绩效管理,促进企业与产业发展,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带动农民致富。
在基地建设上着重突出四个平台:以现代农业为主题,搭建科技研究平台;以实用技术为亮点,搭建技术推广平台;以农业开发为目标,搭建休闲农业平台;以服务农业为宗旨,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划分为五大功能区:一是管理服务中心,对原郑公塔农技站全面改造、扩建,建成功能较为齐全的办公、生活场所;二是高新技术试验区,面积200亩,该区为华中农业大学鄂东南农作物综合试验站和武穴市现代农业高新技术试验展示区,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和重大科研课题;三是设施农业区,面积100亩,建设一批机械化育秧大棚,加强与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等教学科研院所合作,示范推广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油菜机播机收、秋播集中育苗等设施农业技术;四是新优品种展示区,面积500亩,引进超级稻、双低油菜等农作物新优品种进行展示示范,通过现场观摩会等形式,让农民和农技工作者有更形象直观的认识;五是良种繁育区,面积200亩,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建成了水稻等作物良种繁育基地。
(四)科技创新成效
基地与华中农业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油料、水稻、棉花研究所、省农科院,省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社会科技组织进行合作。引进张启发院士、傅廷栋院士、中国农科院赵明研究员、中国水稻研究所程式华、朱德峰研究员、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方小平、胡小佳、余常兵、华中农业大学张献龙、彭少兵、曹凑贵、黄见良、鲁剑巍等教授、湖北省农科院喻大昭、游艾青研究员等49位知名专家、学者来基地办点示范,为基地科学研究、技术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先后引进了盖茨基金项目、国家粮食科技丰产工程、科技支撑计划、国家973计划、948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行业计划、湖北省农业创新岗位项目、等国际、国家和省级项目10余项,落实完成了“作物最佳养分管理技术研究与应用”、“全球气候变化条件下提高水稻光合效率的机理研究”、“长江中游北部(湖北)单双季稻持续丰产高效技术创新与示范”、“湖北省籼改粳稻技术研究”、“湖北省再生稻生产技术研究”、“基于冠层图像分析的水稻营养状态无损监测与施肥技术研究”、“长江中游双季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研究”、“湖北省水稻、油菜品种展示与示范”等试验课题达150余个,累计试验小区10142个。有多项课题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奖、湖北省重大成果奖和科技进步奖,共有35篇论文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
(五)技术集成示范
基地充分整合人力资源与土地资源优势,集成开发双季稻超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作物(水稻、油菜、棉花)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油-稻免耕轻简栽培技术、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水稻一种两收等。
水稻油菜免耕直播、水稻抛秧、油菜抛苗等轻简化栽培技术创新受到农业部和农业厅的高度肯定,华中农业大学在武穴建立农业院士专家工作站。水稻超高产再创全国、全省最好纪录。三熟制水稻、油菜集成技术又有新的成果。基地通过试验示范水稻双季双抛、双免直播、高产强化栽培等技术,集成了一套以“超级稻品种、精量播种、旱育壮秧、宽窄行栽植、定量控苗、好气灌溉、配方施肥、综防病虫”为核心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稻油双免”栽培技术推广面积进一步扩大,集成了一套中稻油后免耕技术,即“优良种、适期播、种包衣、均匀种、杆还田、狠除草、平衡肥、节管水、综合防、轻节本”。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技术取得突破,经过试验,使用“盾壳酶”防治油菜菌核病防治效果显著,药肥防治病虫害取得重大突破。
(六)推广服务效能
以当地主导产业油菜、水稻生产为主要对象,集成组装并示范应用了一批新技术。已落户项目包括主要农作物(水稻、油菜、棉花、玉米和马铃薯)高产高效栽培、水稻机械化和轻简化栽培、油稻三免三抛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双低油菜新品种大面积示范应用、油-稻-再(生稻)新型高效种养模式、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主要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控、柑桔低产园改造、优质西瓜高产栽培等新技术,极大地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2011年早、晚稻连作超高产攻关,面积20亩,经省市专家组联合验收,早稻亩平实产634.0公斤。晚稻亩平实产661.7公斤,两季产量达1295.7公斤,比当地前3年平均产量增加40%以上;2011-2012年油菜超高产攻关,面积2.0亩,经省市专家组联合验收,亩平实产289.1公斤。2012、2013、2014连续3年承担全省早稻集中育秧示范, 培育早稻旱育机插硬盘育秧18万盘、无盘旱育秧200亩、水秧300亩,共计移栽大田15000亩,为武穴市恢复性发展早稻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为我省早稻集中育秧示范做出了亮点。2014年承担了油稻再生高效栽培示范300亩,并在此召开了全省现场会。累计展示新品种183个,其中水稻新品种158个,玉米新品种8个,油菜新品种37个,花生新品种2个,大豆新品种2个;展示新技术39项,新模式5项。在展示过程中,该中心求真务实,坚持定期、定点观测,获取了丰富的田间试验和示范观察数据。据不完全统计,共记录数据90多万个,这些数据将成为科技成果应用与推广的重要技术资料。
(七)职业农民培育
基地建有独立的住宿等生活设施和80平米的多功能技术培训教室与设备。依托华中农业大学、湖北省农科院、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研究所、黄冈市农业科学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教师、专业技术队伍开展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先后接待全国人大、农业部、国际水稻研究所、中国水稻研究所、中国油料作物研究所、省农业厅、地市及外省科研单位和中央媒体参观考察36批次;组织召开大型现场会15次,达2000余人次;初中、高中学生来中心参加科普教育活动达3000多人次,在校大中专生来中心实习达1500余人次。累计安排华中农业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48人长期在基地开展试验示范;累计召开农民田间课堂32场次,培训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和辐射户10000余人次。累计培训基层农业技术人员300多人次。如2013年4月26日中心组织粮产区种粮大户、合作社共150多人,现场观摩早稻集中育秧和机械插秧。真正实现了培训形式多样化、培训内容实用化、培训对象多层化的灵活开放型教学模式,示范辐射带动效果明显。
(八)企业对接合作
积极开展与各类企业产学研合作对接,先后与湖北广济药业、福康油脂、天诚植保机防专业合作社、绿康再生稻等企业合作,为农民提供育秧、机插、机防、产品加工增值等服务,在现代农业技术集成与示范、高效生态农业及订单生产等方面成效显著。